大教函〔2024〕28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直属学校:
研学实践教育工作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促进学校与社会互联互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且备受家长及社会关注。为进一步规范我区研学实践教育工作,促进我区研学实践教育持续向好发展,现将相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
截至目前,我区已有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1家、省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1家;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7家、地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2家。各地教育部门要主动与文旅等部门沟通协调推进属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
1.通过加大投入、聘请专业人员等有效手段,提升现有基地(营地)承接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能力,开发设计与研学实践教育内容相衔接的课程与线路,补充适合中小学生需要的研学导师,完善活动安全设施及保障,满足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需求。
2.依托属地人文历史、红色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优势,结合我区特有的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湿地等资源优势,推动建设一批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基地(营地),加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品牌化、集聚化发展。
3.加快我区研学基地(营地)标准化、规范化、精品化建设,按照安全适宜、设施完善、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提升研学实践教育服务能力,打造我区南北贯通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网络,为全区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整体提档升级提供基础保障。
二、加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组织管理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统筹管理,指导学校科学合理做好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安排。
1.学校要结合实际,将研学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科学安排研学实践时间。原则上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高中的非毕业年级每学年安排一次,每次小学2至3天、初中3至4天、高中4至5天。
2.各地各校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各中小学校组织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要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并报属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通过家长委员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活动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费用收支、注意事项等信息。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
三、建立研学实践教育安全责任机制
完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安全保障方案,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指导学校落实安全责任,严格审查学校报送的研学活动实施方案、学生保单信息、研学基地(营地)线路相关信息、学校预案、第三方机构等服务和接待单位的工作预案(包含司机上岗资质、车辆的检验合格单)等。
2.学校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并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也可以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委托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的,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具有研学旅行服务资质并经省教育厅、文旅厅遴选备案)签订协议书,明确其承担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安全责任。学校应至少派出一人作为主办方代表,负责督导研学实践活动按计划开展。
3.每20名学生应配置一名带队老师,带队老师全程带领学生参与研学实践各项活动。委托企业或机构应为研学实践活动配置一名项目组长,项目组长全程随团活动,负责统筹协调研学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应至少为每个研学实践活动团队配置一名安全员,安全员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过程中随团开展安全教育和防控工作;应至少为每个研学实践活动团队配置一名研学导师,研学导师负责制定研学实践教育课程计划;应为每个研学团队配置一名有资质的随队医,负责处理临时性的突发疾病或意外伤病;可以为每个研学实践活动团队配置一名导游人员,负责提供导游服务,并配合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研学实践教育服务和生活保障服务。
四、提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标准
各地要加强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内容的指导,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地(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课程体系。
1.以教育部门为主导,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科学制定研学课程实施方案,确立课程目标、研学内容、实施途径、组织管理、总结反思和系统评价等核心要素。有序开展红色教育类、人文类、体验类、地理类、历史类、科普类、拓展类、研究类等多种主题课程,做到立意高远、学段明确、目标清晰、活动生动、学习有效。
2.精心设计研学实践活动课程。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间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研学内容设置要突出教育性、注重专业性,强调学习方式的实践性,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实践教学取代常态化的课堂教育。研学内容立足教材,研学深度立足学情。
3.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通过研学实践教育的自主交往、探究、调查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沟通,实现主动获取核心知识、学科知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突出研学实践教育线路设计的科学性
研学实践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课程和线路要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研学线路设计要充分体现特色化、差异化,注重实践性、教育性,要优先满足当地学生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需求。
1.线路设计要主题要鲜明,围绕一个主题,涵盖内容丰富,能结合地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科技资源的优势,将资源转化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结合学生自身实际,适合本学段学生的特点,明确年级、天数等要素,且教育性及趣味性应并重,要区别于校内课程,体现与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围绕学生应具有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意识和能力目标设计开发课程,且任务可量化、可评价。
2.针对每一条特定的研学线路,在踏察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制定完整、全面的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当事故发生时把损失及影响降到最小。地点选择要科学,若资源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危险系数小的自然环境。勘察研学线路要注重参与人员的多元化、专业化,重点考察基地的其他人群容量及潜在安全隐患,防止研学中发生空中坠物、学生跌落、踩踏、走失、水患、路患等风险因素。
3.研学线路中目的地、出行方式和途径、场域设计都要经过行前分析评估和考察论证。要制定详实的研学手册,细化时间行程安排和详细行动内容计划,方案设计中要有行前培训备课、风险排查评估流程、行中课程实施方案、行后总结评价和拓展。
六、提升研学实践教育教师综合素质
各地要加强研学实践教育师资队伍能力建设,着力培养一批教育系统研学实践教育专业师资团队。
1.按照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等,开展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开发、研学实践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辅导学生互动体验等方面知识与技能培训,有效提高教师团队能力和教育教学素养。地区教育局将组织各地综合实践学校教师到地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开展跟岗培训,从而提升我区研学实践教育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和实践水平。
2.地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要不断发挥区域内综合实践学校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对各县(市、区)综合实践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组织、线路设计等工作指导。为基层学校教师培训、跟岗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依托大兴安岭地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线上研学资源平台,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线上研学课程服务。为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奠定基础。
3.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对接属地非教育系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通过开展活动共建等形式,引导研学基地导师对标校内教材,加强对活动目标和学生学情信息的了解,掌握合适和专业的教学方法。有效改善研学基地导师学科素质薄弱、专业度不高等问题,提升研学导师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从而满足更有针对性、互动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研学课程需求。
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出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活动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对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研学实践工作目标、工作载体、工作任务,完善和规范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推动我区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局
2024年4月17日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