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文件

  • 000000000/2024-01313
  • 关于深入推进“体质健康双减”工作的通知
  • 大教函〔2024〕70号

关于深入推进“体质健康双减”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4-10-10 来源:地区教育局 访问量:
字号:

大教函202470

各县(市、区)教育局,实验中学、地直机关幼儿园:

为进一步落实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双减”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中小学生个一培养目标顺利实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现就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及体重管理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全面开展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各地要在做好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关口前移,着力做好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工作。科学证明,眼球小眼轴短,双眼处于生理性远视状态,具有一定的远视度数,被称为远视储备量。然而,随着儿童过早、过多地近距离用眼,导致远视储备量不足或低于其年龄对应的标准范围,极易在小学阶段发展为近视。因此,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学龄前开展近视防控工作尤为重要,已成为降低儿童青少年整体近视高发的必然要求

(一)学龄前近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学龄前儿童自主意识不强、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因此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属地幼儿园,科学开展儿童近视防控工作,帮助幼儿养成爱眼护眼习惯,加强对幼儿家长的眼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合力做好近视防控工作。

1.近距离用眼近距离用眼被公认为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近视的发展呈正相关。除了近距离用眼的总量外,近距离用眼持续时间长距离近等也是近视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的手段监督和培养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近距离用眼习惯。

2.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是近视的一种重要保护因素。因此,提倡儿童在学龄前就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户外活动至少2小时。指导家长周末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从而达到每日户外活动时间量。

3.读写习惯不良读写习惯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写字时歪头、握笔时指尖距笔尖近(<2厘米)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较高。应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3.3厘米),胸部离桌子一拳(6~7厘米),书本离眼一尺(33厘米),保持读写坐姿端正,不在行走、坐车或躺卧时阅读。

4.采光照明读写应在采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环境中进行,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应低于300勒克斯(lux),并结合阅读字体大小进行调整,不在光线过暗或过强的环境下看书写字,以避免眩光和视疲劳等。

5.遗传因素。单纯的低中度近视多是由环境与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研究表明父母近视的儿童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早发性高度近视及病理性近视者,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近视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父母高度近视或携带高度近视致病基因的儿童,更应当注意减少近视的危险环境因素暴露。

6.其他因素。近视发生发展的其他环境因素还包括过多和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睡眠时间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均衡等。

7.眼保健操眼保健操可以缓解眼睛的疲劳症状。临床研究表明,与不做眼保健操相比做眼保健操可以减少调节滞后,改善主观视疲劳症状,从而有助于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

8.定期检查。由于孩子在幼儿期对视物清晰度没有准确的表述,因此,指导幼儿家长定期到医疗机构检查孩子的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根据年龄评估远视储备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视力不良、有近视倾向和已近视的儿童,从而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对于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应加强定期检查,重点防控。

(二)学龄前近视防控工作任务

1.完善基础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设施和环境改善,幼儿活动用房布局合理,安全卫生,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应包括幼儿班级活动用房、共用活动用房、综合活动室。有室外游戏场地,且游戏场地有充足的日照时间。有丰富的设施支持幼儿室外游戏活动。每个班级活动室灯光照度标准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每个班级寝室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能直接天然采光。

2.加强户外运动。幼儿园规模与班额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合理规划并灵活调整室内外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游戏活动需要。提供必要的遮阳遮雨设施设备,确保特殊天气条件下幼儿必要的户外活动能正常开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制定并实施与幼儿身体发展相适应的体格锻炼计划,保证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3.强化卫生保健。完善膳食营养、卫生消毒、疾病预防、健康检查等工作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按资质要求配备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认真做好幼儿膳食指导、晨午检和健康观察、疾病预防、幼儿生长发育监测等。严格控制幼儿近距离用眼时间,根据年龄结构实际,教授眼保健操。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4.开展家园共育。保持与家庭密切合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科学用眼知识和育儿理念,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眼健康,预防近视发生,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幼儿园应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开展幼儿近视防控宣传教育和特色活动,营造家、园、社共同关注幼儿眼健康的良好工作氛围。做到早监测、早预警、早发现、早干预,有效降低我区儿童近视多发。

二、统筹推进学生“体重管理”

为进一步落实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体重管理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及我区“体质健康双减”三年行动计划工作任务,各地各校要着力加强学生体重管理,减少“小胖墩”的发生和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一)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危害

体重是影响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不仅会影响器官功能、身体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还会延续到成年,增加其成年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时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学生体重管理既是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也是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学生超重和肥胖的预防与管理

1.强化条件保障。开展健康学校创建行动,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关于“中小学校每学期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总课时中安排4个健康教育课时要求。拓展健康教育渠道,配齐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体重秤,加强学校医务室(保健室)体重管理能力,开展儿童青少年的合理膳食、主动运动和心理干预等保健工作,帮助超重和肥胖学生做到“一减两增、一调两测”(减少进食量、增加身体活动、增强减肥信心,调整饮食结构、测量体重、测量腰围)。落实每年1次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电子健康档案。对发现生长迟缓及肥胖合并疾病的学生,及时引导至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个性化营养、运动指导或者医学治疗。

2.加强体育锻炼。要结合我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双减”工作任务,全面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长。要健全体育锻炼制度,着力保障国家规定的体育课时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效果,确保学生课间正常活动,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当活动和放松,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试点,大幅增加学生校内体育锻炼时间,有效降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开展健康教育。加强超重肥胖对健康危害的教育,组织开展中小学生体重管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倡导“吃动平衡”。利用“全民营养周、爱国卫生月、中国学生营养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体重管理宣传活动,指导学生正确认读食品营养标签,合理选择健康膳食。强化家校协同推进,共助学生健康未来。

4.落实学生责任。中小学生要落实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责任,主动评估体重状况,保持健康体重,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多到户外活动。多吃品种丰富的食物,每天吃早餐,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少吃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能量食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课间休息时离开座位多活动,避免久坐,每45分钟起身活动一下。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因心情好坏而暴饮暴食或不吃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检,读懂相关指标。学习营养和运动基本知识,做到吃得好、动得巧,尝试制定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计划。与同学分享健康生活方式的心得,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5.落实学校责任。将超重肥胖防控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定期开展学生超重肥胖筛查,建立健康档案,监测学生体重变化,将结果及时反馈家长。安排符合规定的体育课时,保证学生每天活动时间,丰富体育课内容,促进学生运动量和运动技能提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营造健康饮食和积极运动的校园环境,配备符合标准的运动场地和设备,鼓励和支持学生使用。有食堂的学校要培训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掌握营养基本知识和配餐技能,提供品种丰富、烹调合理、营养均衡的学生餐,定期公布带量食谱,做到少盐、少油、少糖。加强与疾控中心、医院等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交流,共同做好学生超重肥胖的防控工作。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定期通报学生健康状况,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6.落实家长责任。强化父母是学生健康教育第一任老师的责任,定期为孩子称体重、量身高,监测掌握体重变化,及时发现超重肥胖问题。为孩子准备品种丰富、营养均衡的餐食,鼓励孩子参与烹饪,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鼓励并陪伴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运动技能和习惯。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等视屏时间,减少静态行为,避免久坐不动。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确保孩子睡眠时间充足。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应对学习和社交压力,避免情绪性进食。家长自身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分享与传授经验,为孩子树立榜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超重肥胖防控活动,与学校和老师保持联系,与同学友好互动。了解超重肥胖防控的知识与技能,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孩子保持健康体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拓宽健康视野、快乐成长。

各地各校要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意识,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各项健康促进措施,着力做好学生健康“一降一升”工作,即降低我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夯实学生健康基础。

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局

2024年10月10日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