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

大兴安岭地区定制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发布日期:2025-08-15 来源:地区农业农村局 访问量:
字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定制农业部署要求,不断扩大定制农业基地规模,通过全面推进“四个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向高端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推进定制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从“生产导向”向“需求导向”、从“种得好”向“卖得俏”转变,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区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最北、最冷、最绿色的独特区域优势,突出“寒地黑土、绿色有机”,立足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和区域布局,瞄准高端市场、特殊群体、个性需求和功能性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积极参与定制农业建设,紧紧围绕托管定制、认领定制、会员定制、众筹定制“四个模式”,大力推进定制农业向基地化、市场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抓牢抓好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持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加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发挥优势特色,结合实际、科学推进我区定制化农业大面积、高水平发展。到2025年末,定制农业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区定制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定制农业产值达到1亿元。到2027年末,全区定制农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实现定制农业模式逐步规范,产销对接日趋常态,逐步形成依托定制农业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共识。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基地发展布局。聚焦优势、特色产业,以绿色有机果蔬、鲜食玉米、优质畜产品等为发展重点,突出高端和优质定制方向,培育一批定制农业生产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优质大豆及产品定制重点在呼玛县、松岭区等优势产区布局。蔬菜及产品定制重点在加格达奇区、漠河市等城市周边县(市)区和“小菜园”优势区域布局。蓝莓、红豆、沙棘、蓝靛果等特色浆果及产品定制重点在漠河市、塔河县、加格达奇区等优势产区布局。高端肉牛及产品定制重点在呼玛县、塔河县等优势产区布局。优质生猪及产品定制重点在塔河县、漠河市、呼中区等优势产区布局。优质大鹅等禽类及产品定制重点在加格达奇区等优势产区布局。冷水鱼及产品定制重点在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市、加格达奇区等优势产区布局。特色蜂产品定制重点在呼玛县、松岭区等优势产区布局。食用菌及产品定制重点在漠河市、塔河县、新林区、呼中区等优势产区布局。中草药及产品定制重点在加格达奇区、新林区等优势产区布局。杂粮杂豆及产品定制重点在呼玛县、加格达奇区、松岭区等优势产区布局。

(二)培育壮大定制农业主体。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基础好、有地方特色、有竞争优势和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合作社等主体来带动和发展本地制定农业。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市、加格达奇区遴选出定制农业主体不少于4个,新林区、松岭区、呼中区遴选出定制农业主体不少于2个。促进定制农业发展与农业绿色转型有机结合,通过政策激励和主体培养、品牌培育、市场拓展等有效措施,加快定制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培育壮大定制农业。

(三)提升基地数智化水平。结合实际大力拓展定制农业智能化应用场景。例如:在“我在北极有亩田”构建“土壤养分监测+虫情测报+气象监测”系统,实现田间气象、苗情长势、土壤墒情、农业灾情智能化监测。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在种植、畜牧、水产等定制主体因地制宜应用智能物联网设备与技术,强化生产经营全过程信息管理。

(四)加强定制农业文化赋能。推动定制农业与文旅融合,推进农业历史文化、饮食文化、乡风民俗等元素融入定制农业,提升定制农业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将“一亩田”“一块地”“小菜园”等定制模式与田间大课堂、农耕体验、民宿餐饮等相结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设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在路线图上打造农业共享基地和农业定制庄园,吸引众多城市消费者前来体验、观光、消费,让游客在欣赏美景、体验农事的同时,爱上大兴安岭的定制农产品。

(五)加大定制农产品监管力度。加强定制农产品质量追溯,引导定制农业主体提供农产品生产、储存、运输全过程监控或视频展示服务,主动通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规范信息录入。推动定制农业主体全面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行赋码销售,擦亮定制农产品的“身份名片”,提高定制农产品的辨识度和美誉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六)加强定制农业风险防控。探索定制农业合同备案和评估机制,规范定制合同,强化法律保障,提升定制农业主体合同履约能力。探索县、乡政府为定制农业“背书”模式,降低定制农产品违约风险。加强法制宣传和网上监管,坚决打击坑骗消费者等行为,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七)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合理规划城镇周边零散地块,开展“1小时锁鲜”服务,为高端消费者提供黄瓜、西红柿、生菜、油豆角等绿色果蔬的“耕、种、管、收、送”一条龙服务,绿色果蔬离地1小时内包送城镇居民家中,可满足现代家庭即定即食的都市快节奏生活方式,同时探索定制农业进机关食堂等。提供“自耕自种”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相关配套生产和管护服务,消费者可以按照个人意愿自主经营,享受农耕乐趣。“小菜园”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采用有机肥绿色种植,科学合理喷施绿色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力争从源头上确保作物绿色健康。

(八)创新定制农业营销模式。创新定制农业营销业态,鼓励设立定制农业消费体验馆、电商直播基地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一站式营销场景。加强与媒体合作,策划定制农业传播推广活动,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多渠道传播,开展推广引流。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引导经营主体统筹布局线上线下渠道,通过网络购物节、云展会等形式拓宽定制农业营销渠道,持续推动“云品出区”。推动定制农业与“黑土优品”深度融合,强化定制农产品是高端“黑土优品”的品牌定位,推进定制农业与“黑土优品”同步宣传、同频共振、互促提升。

(九)培育“三方”寻找订单。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特点,积极培育各类中介组织,发挥他们在发展定制订单、促进农产品销售、提供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要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鼓励、组织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跑订单,找市场,从事农产品营销活动。同时,要重视对农民经纪人素质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培训,提高营销水平,增强文明经商、守法经营的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将定制农业工作列入县(市、区)综合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四个体系”闭环工作机制。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推动,因地制宜谋划好定制农业项目,制定落实举措,成立专班,安排专人专职负责定制农业工作,形成地、县联动、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局面。定期调度工作进展,研究解决堵点难点问题,统筹推进定制农业发展。

(二)加大财政支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项目资金对定制农业发展的助力作用,有条件的县(市、区)制定出台支持定制农业发展相关政策,重点支持定制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渠道建设、宣传推广等。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为定制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有力支撑。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对农业农村干部和经营主体的培训、宣讲、交流活动,依托农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加强定制农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从事定制农业的研发、推广和管理工作。

(四)强化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加强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及政府与电商平台、超市等合作,拓宽定制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结合地域特色和农产品优势,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定制农业品牌,通过农产品展销会、品鉴会等活动,提高消费者对定制农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