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设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大兴安岭筑牢水电气热民生防线

发布日期:2025-10-28 来源:地区住建局 访问量:
字号:


——大兴安岭地区创新推行水电气热行业应对极端天气红黄蓝预警机制纪实

在我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地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大风降温频发,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民生基础行业构成严峻挑战。过去,面对极端天气,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战”,抢险响应滞后、资源调配不均、联动机制缺失,导致服务中断风险高、群众满意度低。2025年6月,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气象局、国网大兴安岭供电公司创新推出《水电气热行业应对极端天气红黄蓝预警机制(试行)》,实现了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成为全国高寒地区公共服务保障的一项标志性创新。

一、创新背景:从“碎片应对”到“系统防控”

    创新前:事后抢修,响应滞后

在机制推行前,大兴安岭地区应对极端天气主要依赖“灾后响应”模式。各部门根据气象预警单独行动,缺乏统一调度与风险预判。例如,严寒天气导致供水管道冻裂后,才组织抢修;暴雪压塌电力线路,再调集人力抢通。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因行业间联动不足,易引发“断水—停电—停气—停热”的连锁反应。

    创新后:分级预警,精准防控

红黄蓝预警机制以“预防为主、分级响应、联动闭环”为原则,依据气象数据与行业风险评估,将预警划分为红、黄、蓝三级,分别对应最高风险、中度风险和一般风险。例如:

红色预警针对12小时降雪量≥12毫米、3小时降雨≥60毫米、气温低于-40℃或高于40℃等极端天气;

蓝色预警则覆盖12小时降雨≥50毫米、气温低于-35℃或高于35℃等潜在风险。

每一项预警均配套明确的行业风险清单与响应措施,实现“一预警一方案”,真正做到“未雪(雨)绸缪”。

二、机制亮点:科学分级、精准施策、联动闭环

    1. 风险清单化,预警更精准

机制首次系统梳理了水、电、气、热四大行业在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具体风险。例如:

红色预警下,供水主管道可能冻裂,供电塔架存在坍塌风险;

蓝色预警下,则关注消防栓轻微冻结、电表箱结露等一般隐患。
这使得各部门在预警发布时,能迅速锁定本行业风险点,提前部署防范。

2. 响应差异化,资源更高效

红色预警启动最高级别响应:启用应急水源、出动无人机巡检电路、疏散泄漏点周边居民、开放体育馆作为避寒场所;

黄色预警实施中度防控:为老旧小区水管加装伴热带、调高燃气管网压力、冲洗供热滤网;

蓝色预警执行常态加固:加密管道巡检、宣传防冻常识、预置柴油发电机。
这种“分色施策”的方式,避免了资源浪费,提升了应急效率。

    3. 联动机制化,协同无死角

机制明确由地区住建局统一发布预警,覆盖所有供应企业、主管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并成立“极端天气应对工作专班”,由行署分管领导统筹指挥。在2025年7月28日的大雨蓝色预警中,供水、供电、燃气三部门同步启动响应,通过微信群、公众号联合发布提示,实现了“信息共享—联合响应—效果反馈”的闭环管理。

三、实践成效:从“疲于奔命”到“从容应对”

    案例一:2025年中考期间高温蓝色预警

6月26日,大兴安岭地区发布高温蓝色预警。供电公司提前加大考点周边线路巡检,预备应急发电车,保障中考用电“零中断”。而在机制推行前,类似高温天气曾导致局部电压不稳,影响考试进行。

案例二:7月28日大雨蓝色预警

面对50~70毫米强降雨,供水、供电、燃气企业同步启动响应:供水企业加密水质监测,供电公司预置抢修队伍,燃气企业加强管网压力监控,并通过小区业主群实时发布提示。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未发生一起因天气导致的民生服务中断。

数据对比彰显实效

响应速度:从预警发布到措施落地,平均时间缩短60%;

故障率:2025年夏季极端天气期间,水电气热报修率显著下降

群众满意度极端天气期间,居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提升明显

四、创新价值:为高寒地区民生保障树立新标杆

大兴安岭红黄蓝预警机制的成功实践,不仅提升了本地民生保障的“韧性”,更为全国极端天气频发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判”,实现风险管控关口前移;从“分散作战”到“协同闭环”,打破行业壁垒,形成联防合力;从“基本维持”到“优质可靠”,推动民生服务从“保基本”向“高质量”升级。

  结语

天寒人不寒,心暖才是暖。大兴安岭地区以“红黄蓝”三色为笔,绘就了一幅极端天气下“水不断、电不停、气不缺、热不凉”的民生图景。这项机制不仅是应急管理的技术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它让民生保障在风雪中依然坚挺,在高温下依然稳定,真正筑牢了“最北民生防线”,也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公共服务现代化写下了生动注脚。

关联稿件:

终审:李成志

复审:钱鹏

初审:王传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