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根据《全区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工作方案(2025-2027年)》要求,为提升我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质量和水平,助推兴安教育高质量发展,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多元活动形式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在5月30日——6月15日期间,新林区教师进修学校决定开展“弘扬传统文化、赓续华夏血脉”全区思政课一体化活动。
为创新思政教育形式,让红色基因与文化自信在艺术实践中传承,胡丽英老师以舞蹈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围绕“家国情怀”、“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地域风情”等主题,精心选取经典舞蹈片段,结合舞蹈动作讲解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精神内涵。例如《花木兰》生动诠释孝悌忠信、爱国担当等中华传统美德。《美丽中国》等展示各民族特色舞蹈,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和睦的共同体意识。《壮志少年行》《华夏少年》呼应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的思想,将乡土情怀升华为爱国信仰。
王长东老师组织开展了《愚公移山》情景剧表演活动。同学们精心编排,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富有感染力的台词,将愚公带领家人移山、智叟劝阻等经典场景搬上课堂舞台,生动展现了愚公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表演结束后,师生共同围绕“愚公精神的当代价值”展开讨论。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愚公精神不仅是直面困难的勇气,更是持之以恒、团结协作的力量源泉。这种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调,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让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思想境界,吴桂莲老师以《增广贤文》及古诗词为核心,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活动,将经典传承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教师精心设计竞赛题库,涵盖《增广贤文》中的处世智慧、古诗词的文学魅力与思想内涵。竞赛采用小组抢答、必答、风险题等形式,同学们反应敏捷、引经据典。教师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养分,总结《增广贤文》蕴含的人生哲理与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此次竞赛活动打破传统说教模式,以趣味性与挑战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既深化了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又强化了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为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刘晓石老师开展了诗词朗诵主题活动。活动现场,氛围热烈浓厚,同学们精神饱满、声情并茂,有的慷慨激昂地吟诵着《早发白帝城》,展现出李白豪迈奔放的情怀;有的深情地朗诵《乡愁四韵》,领略了思念家乡的唯美意境;集体朗诵《那是我的祖国》,激荡着学生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通过朗诵诗词,学生们进一步领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传承和弘扬华夏血脉的使命感。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更让经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浸润心灵。
谢铁娜老师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老师生动介绍了端午节叠葫芦习俗的由来——葫芦谐音“福禄”,承载着祈福纳祥的美好寓意。同时结合屈原的爱国故事,阐释了端午节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随后,老师示范折纸葫芦的步骤,从裁纸、折叠到组装,同学们认真学习、耐心操作,将普通彩纸变成一个个精巧的葫芦。端午节当天同学们将作品悬挂在校内大树上,为学校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亲手叠葫芦,不仅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乐趣,更深刻理解了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传承。
为深化思政教育实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蕊、张淼、郝东雪老师以剪纸、捏彩泥、画京剧脸谱等为载体,开展沉浸式手工实践活动,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双向赋能。活动中,教师结合非遗文化知识,生动讲解手工技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剪纸中的吉祥纹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彩泥塑造的传统民俗形象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京剧脸谱的色彩与图案则蕴含着忠奸善恶的道德评判。同学们专注构思、细心雕琢,有的剪出精致的传统剪纸作品,有的捏出栩栩如生的传统生肖形象,有的在脸谱上精心勾勒包公、关羽等角色的鲜明特征。大家相互协作、创意迸发,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
“弘扬传统文化、赓续华夏血脉”全区思政课一体化活动通过多元形式激发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舞蹈表演以优美舞姿重现古典韵味;师生饱含深情诵读经典诗词,传递文化力量。知识竞赛在比拼中深化知识理解;情景表演以历史故事为蓝本,生动演绎传统文化内涵;手工制作现场让学生动手感悟文化匠心。本次活动不仅搭建起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平台,更实现了全区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衔接。未来,将持续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让华夏血脉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永续传承。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