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是三尺讲台上的追光者,更是跨越山海的筑梦人。从繁华都市到边陲小镇,从灯火通明的城市校园到群山环绕的边境课堂,援边教师们毅然背起行囊,用脚步丈量教育的厚度,用热忱书写奉献的篇章。一支粉笔、一颗真心,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林区学子以奋斗打破命运的桎梏,用智慧拥抱广阔世界。他们的故事,是对教育公平最生动的诠释,是对“燃灯者”精神最深刻的注脚。每一位援边教师都是一束光,汇聚成推动兴安教育事业发展的璀璨星河。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援边历程,聆听这些动人故事,致敬这份跨越山河的坚守与大爱。
巍巍青山育新苗莹莹微光映李桃
在兴安连绵起伏的山峦间,在寒风呼啸的雪域边陲,活跃着一群跨越山海而来的教育“追光者”。牡丹江第三高级中学的高迎春老师,正是其中坚定的一员,作为一名拥有24年教学经验的资深语文教师,她主动响应援边号召,告别熟悉的讲台,毅然踏上千里之外的教育热土。在这片广袤却偏远的土地上,她将学科知识化作渡向知识彼岸的轻舟,以教育为迎风而起的船帆,载着大山里的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课堂上,她化身文化引路人,以激情四溢的讲解与巧妙设计,将《赤壁赋》的豁达、《荷塘月色》的婉约等经典篇章娓娓道来。在执教《伶官传序》时,她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展开对话。学生们在思辨中领悟到“以史为鉴”的深意,更懂得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结。讲解《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她以细腻的情感铺垫,引导学生将对母爱的体悟诉诸笔端,当孩子们眼含热泪,深情诵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时,那份对亲情的深刻理解,已然在字里行间悄然生长。在课余时光,她始终与学生心贴心,化身为知心朋友,倾听学生的生活烦恼、学习困惑与人生理想,用自身求学经历勉励学生“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见证着学生点滴成长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在塔河二中的支教日子里,她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教研工作,在双向奔赴的教育实践中收获累累硕果。在教学中,她率先垂范,精心打磨的示范课以激情澎湃的讲授、创新的教学设计和默契的师生互动,赢得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誉;她参与“推门课”,认真记录教学亮点,博采众长提升教学能力;在同课异构大型教研活动中,她代表语文教研组听课评课,以精准的专业视角切中教学要点,展现出深厚的教研功底。在教研领域,她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毫无保留地分享牡丹江市第三高中“五一协进式”集智教研模式,引入先进的成绩分析体系,牵头建立受援校语文组“教案库”,设计标准化教案模板,助力教学质量精准提升,为学校教研注入新活力。凭借突出的工作表现,她被塔河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支教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既授业解惑,更播种希望”的崇高使命。
踏上兴安这片浸润着希望的土地,她在同仁对教学艺术的极致追求中,触摸到边疆教育者的匠心;于校领导严慈并济的育人实践里,读懂了守护深山学子的深情。在双向奔赴的教育旅程中,她既是播种知识的耕耘者,亦是收获感动的成长者,兴安大地赠予的每一份触动,都化作她内心永恒的教育信仰。在未来,她将继续以感恩为帆,以赤诚为桨,扎根在边疆教育的广袤沃土。她相信,点点微光终能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万千学子的追梦之路,让教育的薪火在兴安绵延的群山中生生不息,照亮边疆教育的壮阔未来。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