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的决策部署,地委、行署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按照“承接国家一批、省级统筹一批、市(地)创新一批”的要求,以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为纵坐标,由56个事项构成“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矩阵(21个国家部署重点事项,4个省级统筹,31个我区自主创新事项),大幅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强化统筹推进,凝聚改革合力
我区高位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将此项工作纳入行署常务会议研究,印发了《大兴安岭地区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我区“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推进举措和完成实限。对照省2024年重点事项清单,地区营商局、地区人社局、地区卫健委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大兴安岭地区“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重点事项业务方案》,建立了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先后6次深入到地区残联、地区人民医院、加格达奇区、松岭区等地开展走访调研,推动做好“一件事”服务。制定了“一件事”政策解读及办理指引,进一步强化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同。
二、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办事效率
全面梳理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政务服务事项,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全面实施“五级六十同”政务服务事项梳理,梳理认领事项15995个。通过“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大幅压缩办理时间,如“退休一件事”将原本分散在社保、医保、公积金、失业保险等6个部门的12项退休关联业务整合为“一事集成”,实现并联审批,办理时限从30天压缩至即办即结,跑动次数由9次减至1次,材料提交由12份减至1份;“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办事环节由11个减为1个,纸质材料由最多65份减至最多15份,办事到现场最多跑1次。通过事项梳理、联审联办、优化流程,实现了“一事集成、一次办结、极速简办、智慧便捷”的服务新模式。
三、推进渠道融合,提供优质服务
线上通过全省政务服务网和全省事APP“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实现“一件事”网上办、掌上办。线下围绕企业开办、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退休服务等高频场景,在地、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一件事”专窗,配备专职人员,提供咨询、受理、导办等一站式服务。印发了《大兴安岭地区帮办代办管理办法》,组建地、县两级政务服务帮办代办队伍,提供“一件事”定制化服务,推行延时服务与预约服务满足企业、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后,国家和省部署的25个重点事项平均办理时间从32个工作日压减为7个工作日、办理环节从7个压减为1个、提交材料从24份压减为8份、跑动次数从8次压减为1次,总体效能提升76%以上,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得到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国家和省部署的25个重点事项办件量为9250件。
四、创新改革路径,提升群众满意度
结合区域特色,推进本地创新“一件事”。创新推出“民宿开办、创业服务、流动人员档案服务”等31个“一件事”应用场景,其中,“民宿开办一件事”被省列为2025年度“高效办成一件事”第一批重点事项,并在全省复制推广。围绕“4567”现代产业体系和企业群众两个全生命周期,梳理产业链涉及的上游、中游、下游事项清单、政策等,推出了“冰雪经济”“食品产业”“信息服务”三个产业链一件事。推进“高效管好一件事”,编制大兴安岭地区综合监管事项清单指导目录(第一批),已在35个领域开展了“高效管好一件事”试点工作,形成配套成果232个,梳理了监管对象库和执法人员信息库,制定联合检查事项清单和联合检查实施清单,建立了知识库、监管合规手册、综合监管工作计划,在4个领域开展了复制推广。建立线上全覆盖、线下全联通、数据全汇聚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整体“好差评”机制,以企业群众满意度为“风向标”,积极营造“人人可评”“人人愿评”“评了管用”的良好氛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